图为施娟在工作中。
作为大连某航修厂电线电缆制造高级技师、电缆专业高级工程师的施娟,2019年,凭借着以她名字命名的“施娟导线测量法”成为空军装备修理系统增选的“金牌蓝天工匠”。
(相关资料图)
2005年,施娟所在的工厂首次接到某型战机的大修任务。按照传统电缆导通性测量方法,需要12个人耗时3个月才能完成。厂方决定由进厂4年的施娟负责此项工作。
为了更出色地完成任务,施娟反复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向行业专家请教学习。一次,当她看到数控自动织布机的工作方式时,灵感瞬间产生--她要把织布机分颜色、分模块的工作方式运用到电缆导通性测量中。
施娟将两万多根电缆重新梳理,并把该型战机电缆分模块进行整合,安排每名工作人员负责一个模块的测量。结果,10个人仅用时18个小时就完成测量任务。此方法在经过多次试验改进后,被直接命名为“施娟导线测量法”,施娟也因此获得空军装备修理系统“金牌蓝天工匠”这一最高荣誉。
据车间主任马冲介绍,参加“金牌蓝天工匠”增选的人员都是空军航修系统内万里挑一的精英,施娟凭借着对工作执着的信念才从25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据了解,在两届“金牌蓝天工匠”评比中,共有2万多名职工参选,选出16名“蓝天工匠”。
接触电缆维修工作
1978年,施娟出生在江苏盐城。2001年,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她选择了当时还在转型升级的大连某航修厂开始从事航空电缆修理工作。
刚进厂的时候,老师傅对施娟说:“航空电缆和插头结构精密,你想成为战机的‘神经外科医生’,就要主动争取机会。”
电缆修理因为长期接触油污和清洗剂会腐蚀手部皮肤,而细细的玻璃纤维也是过敏源。在这个领域里,普通人平均从业年限只有8年,而施娟却一直干到现在。
面对师傅提出“一个焊点需在3秒内完成焊接”的要求,施娟形容当时的窘境,“要么焊接时间长导致温度过高,要么时间过短又导致焊锡达不到融化要求。”白天有生产任务,施娟便将练习时间改在夜晚。白天任务完成后,她就拿出秒表和废旧导线,为自己定了“每天焊接完成100根,一周后必须达到85%的合格率,2周后全部合格”的目标。
“这姑娘行,给她点活试试。”看着这个拼命的新下属,车间领导开始逐步给施娟安排一些飞机电缆的修理任务。施娟说,焊接电缆是飞机修理时恢复性能的一项工作内容,进厂学徒期间让她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傅们反映某型飞机Q30J42P型插头太难焊接了,总因为焊接不好造成插头报废。于是,施娟便将20多个报废插头和七八个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烙铁头存放在一个专门盒子,拿出后反复试验不同的角度、时间、温度等焊接参数。为此,她焊坏了10多个烙铁,使用了近3公斤焊锡。最终,她总结掌握了插头的焊接时间、烙铁头角度和焊接温度的变化,并将经验和训练方法分享给同事,提高了工厂该插头的焊接效率和质量。
2006年,空军装备修理系统组织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此时施娟的女儿出生刚8个月。厂方正在犹豫是否派施娟参赛之际,施娟主动请缨参赛。随后,她独自带着女儿赶赴石家庄和武汉参加比赛,最终获得了第二名。时年28岁的她被直接聘任为高级技师。
练就“一眼辨焊锡”的绝技
2010年,工厂内某型飞机高温区域插头发生脱焊故障,影响飞机交付使用。施娟受命前去排除故障。经过仔细检查后施娟发现,本应在不低于325摄氏度熔点下才熔化的插头焊点竟然用功率30瓦的小烙铁就能轻易熔化。
施娟根据经验断定,该故障的症结在于工作人员错把低温焊锡用在了高温区的插头焊接中。“这种故障很难在检验过程中被发现,而高温区域又是很多关键插头所在部位,一不留神就会造成飞机空中停车的严重后果。”
错用焊锡问题导致的严重后果让施娟陷入深思。于是,她开始统计工厂在修的机型焊锡种类,对常见的8种型号焊锡焊点进行辨别总结,用相同的电线焊成样件进行比对,每天换一种电线焊一批样件,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比较。最终,施娟练就了“一眼辨焊锡”的绝技。同时,她创造性地总结出从焊点的光亮度、颜色和粗糙度等方面对焊锡进行辨别与区分的方法,将8种型号焊锡分别做成的焊件,配以文字说明摆放在班组,作为培训材料进行展示,为其他工作人员在使用和验收产品时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区分依据。
2018年,工厂遇到一架准备试飞的飞机发生火警系统电阻值小的问题。技术部门点名要求施娟排故。施娟到达现场后很快确定了故障位置并将其排除。
当现场人员正赞叹不已时,施娟却要求再次进行试验。就在大家不解之际,施娟却在重试过程中,沿着火警系统电缆的敷设走向不断用手晃动外部电缆,此时故障再次出现。
施娟继续顺着电缆走向依次检查,发现一处电缆虽然手感较软,但外部防波层却是完好。当她进一步检查时发现其内部一根电线绝缘层已经脱离,使得线芯与防波层搭接导致短路。
“传感器接线柄短接只是最表面的问题,还有可能是线路老化导致电缆短路。因为电缆短路问题在防护层内部,肉眼无法发现,且由于线芯并非一直与防波层搭接,若非碰触造成搭接,故障必将遗留到外场部队。”对于施娟提出的问题,工厂立即组织普查。结果,发现多架飞机均存在线路老化,可能会导致短路问题的发生。最终,经过排查处理,这些飞机避免了因质量问题遗漏至外场,从而确保了装备安全。
成立“施娟工匠工作室”
2018年,为推动航空维修创新发展,工厂成立了“施娟工匠工作室”。
目前,工作室有成员13人,由电缆和结构等专业人员组成。工作室团队在开展科研攻关、特殊修理、攻克生产技术瓶颈拓展新机大修业务等方面的能力突出,工作室成为科研攻关、培训教育、人才成长和对外交流等的重要平台。
如今,“施娟工匠工作室”已成为辽宁省“劳模创新工匠工作室”,多个项目荣获国家级奖项。
截至目前,“施娟工匠工作室”累计为行业培养输送青年技术技能骨干人才150多名,为部队官兵开展培训近千人次,为工厂直接和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近1亿元。2020年,由工作室培养出的石艾宗,代表辽宁省参加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晋级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本文图片由赵文明提供)